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是利用存、贷款之差获取赢利的,虽然这样的利差有相关部门设限,但也有一定允许浮动的空间。为了扩大利差,有些银行根据钢贸企业对资金渴求的实际,采取以贷转存、存贷挂钩、以贷收费,浮利分费,借贷搭售、一浮到底、提高保证金等方法,不断抬高信贷资金的成本。在资金运作安全方面,则依靠担保公司和市场来完成。一些费用和增加的中间环节,推高了信贷成本,去年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达到15%,超过规定放贷利率一倍之多。按2011年上海钢贸企业的银行融资规模1600亿元计,每天至少负担6500多万元的利息。 钢贸行业赢利靠的也是买进卖出之间的利差,但这一利差与银行业金融业利差是完全不同的,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由市场行情决定的。当钢铁产业链游荡在亏损边缘之时,高利率贷款成本就是沉重的包袱。而且,在钢贸企业实际经营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成本只是造成高经营成本的一个部分,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在被逐年推高。如用工成本、租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等等,随着通涨压力增大而不断递增。如今一个员工的费用,是若干年前的2~3倍。因此,在经营上,如今若要达到2004年前吨钢数百元的利润,动用的资金量可能是当时的数十倍。由于经营利差缩小,用不确定的利差偿还确定的银行信贷利率,其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