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京唐公司热轧作业部职工坚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深入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广大职工精打细算,把自身的岗位作为节约的阵地,从点滴做起,为全年生产经营和成本管控指标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捡回的小木块
为防止挫伤等缺陷,在热轧剪切分厂生产过程中,开平后的成品板材之间要垫小木块,然后装车运输到成品码头发货,而装船后这些小木块就被废弃扔掉了。剪切分厂厂长闫兴华、作业长于海利和工程师路鹏等人看到后,认为这些木块完全可以重复使用,而不会影响开平板的质量。扔出去的是钱,捡回来的也是钱,如果能够回收这些小木块重复使用,每月都会节约一笔生产费用。商量后,他们立刻与码头取得联系,说明了情况,得到了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从今年年初开始,他们每月都会去码头捡小木块1-2次,前三季度回收小木块5万余块,每个木块单价是2.38元,累计为公司节省采购费用11.9万元。
剪切分厂职工从小处着手、聚少成多,从捡回的小木块中找到了效益,节约了生产成本。
“三李”节约攻关组
热轧成品库在使用打包带打包产品后,打包带的长度足足富余出50厘米。李杰男、李双超和李建3名职工在岗位上自称“三李”节约攻关组,他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哥几个决定在成品带卷的包装耗材上做做文章。
工作中,他们研究了打捆带、卡扣、护角和取样等耗材,摸索节约耗材方法。对于使用打包带打包工序,原来外方教材给出的规范是卡口外打捆带的长度就是50厘米。“不能按照教材来,咱们得因地制宜。”“对,别小看这50厘米,这么多产品加起来可是挺长的呢。”经过长时间摸索、试验,他们成功地将打包带的长度缩短为25厘米,打包后的产品包装质量丝毫不减。现在,热轧成品库使用的打包带消耗,每月都较以前节省1万元以上。
在“三李”节约攻关组的带动下,成品库各工序也都开动脑筋琢磨起了节支降耗办法。在取样岗位,取样人员每班严格记录取样厚度,制度上进行抽检和相互督查,制定了考核和奖励办法,使每名取样工人肩上都有成本指标,每月为公司多出成品材3吨,增收5000余元。
摸索药剂加药量
在热轧部水处理区使用的近10种化学药品中,絮凝剂和缓蚀阻垢剂每月都要耗用30吨,杀菌灭藻每月要耗用5吨,这些试剂在净化轧制废水的同时,也产生了消耗。
开展降本增效后,职工们觉得在药剂的消耗上肯定“有利可图”。于是,在作业长钟声和工程师王奎等人的带领下,职工们反复研究轧制不同钢种时轧线排放废水的量和季节对加药量的影响,从中找出相对较合理的加试剂量和速率。通过认真仔细统计,他们发现在轧制品种钢和厚规格时排放废水量较大,适当增加加药量,轧制其它品种规格时要适当减少药量,而冬季灭菌类药剂可以适当减少。经过不断摸索,他们已经总结出了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较经济的加药规律,合理节约药剂的使用量,综合计算后每月节约药剂量2%,做到了让药剂颗颗粒粒都物尽其用,年可为公司降低成本数十万元。
节能专家
热轧1580生产线在降本增效活动中,引导全体员工把降本增效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人人都为增收节支献策出力。
徐海松是加热炉区的一名操作工,爱钻研的他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翻阅生产操作资料、查文件,并主动和总公司有关单位的工程师请教,探索节能新方法。为降低产线燃耗和氧化铁皮烧损,他认真观察和研究加热炉构造和烧嘴,找到了节能的切入点——调整炉区各段烧嘴的角度,从而提高加热速率,降低燃耗和减少氧化铁皮烧损。在国外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他确定了调节差异化各段烧嘴开度的方法,均热段各烧嘴的开度由90度调到45度、60度和90度三种角度,这样可以科学地进行重点加热。经过实践操作证明,这种方法既节约了燃气,又降低了氧化铁皮的生成量,而且由于出炉温度相对降低,减少了各种事故的发生率,稳定了生产。徐海松研究的操作技术得到了推广,此举年可节约燃耗70余万元。 |